close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乳源瑤族自治縣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從1999年至今,乳源已第四次獲此殊榮。
  近年來,特別是國務院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以來,乳源緊緊圍繞“兩個共同”主題,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幹部群眾,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六大工程”,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新局面。隨著“三個離不開”和“瑤漢一家親”的思想深入人心,乳源瑤漢乾群共築的“五彩”路已徐徐鋪開:到2016年,完成“兩不具備”貧困村搬遷安置,讓瑤胞住上新房;解決瑤胞入學難等“老大難”問題;保護和傳承瑤族優秀傳統文化……
  正如乳源縣委書記吳春騰所指出的,乳源將站在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途,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抓住廣東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和韶關市建設粵北地區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機遇,圍繞“加快生態發展、建設美麗乳源”發展方向,堅定不移走生態發展道路,全力以赴加快建設全國民族自治縣(旗)科學發展示範縣、廣東省生態發展先行區、韶關市最佳宜居衛星城,不斷探索實踐自我發展、特色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美麗發展新路,努力把乳源瑤山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讓全縣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再創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科學發展新輝煌。
  1
  瑤山深處有人家 平原建起吊腳樓
  冬日暖陽。在乳源東坪鎮雕子塘村,瑤家婦女三五成群做著刺繡活,男人們則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看著拔地而起的雕子塘新村,瑤胞趙文輝頗有感觸地說:“明年就能在新房裡過春節了。”
  雕子塘村地處半山腰,距離乳源縣城3公里。趙文輝告訴筆者,100多年來,村裡的房屋經歷了從茅草屋、樹皮屋到泥磚瓦房的演變,之後有了很少的紅磚房,“現在全村共有60戶、280多人,貧困戶還有43戶”。筆者瞭解到,為貫徹落實省、市關於“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安置的指示精神,乳源縣委、縣政府積極爭取省委統戰部等部門的支持,將雕子塘村列為省“光彩事業”項目,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決定在原址拆舊建新,建設安居工程。
  新村規劃建設60套具有瑤族文化特色的兩層半框架混合結構的樓房,每套160平方米,並配套建設門樓、文化廣場、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工程總投入資金約1206萬元。其中,列入省“光彩事業”項目投入600萬元,扶貧資金投入180萬元。“農戶只需自掏5.5萬元,就能住上瑤家‘弔腳樓’,所以從2013年7月新村開始建設後,村民或投親靠友,或在附近搭起簡易板房暫住,就盼著早日能搬入新居。”趙文輝說。
  而在瑤山深處的乳源必背鎮必背口村,2013年“8·16”特大洪災後,一棟棟獨具瑤族特色的兩層弔腳樓重建,“世界過山瑤之鄉”的瑤寨又“站”了起來。必背鎮黨委書記王東說:“原來鎮里的瑤家弔腳樓大都具備發展農家樂的條件,村民的積極性也很高,還自發組建了瑤山歌舞隊,隊員不分男女老少。今年9月28日,樂廣高速建成通車,在楊溪口就有一個高速公路出口,游客到必背更為方便,瑤寨也因游客的到來比以前更美麗了。”
  平原地區的乳源游溪鎮水源宮村在上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也建起了新村,瑤族同胞飲水思源,將原來水源宮村更名為水源宮八一瑤族新村。該新村興建的弔腳樓更多地融入了瑤家的“五彩文化”元素,以米黃色粉牆,瓦取藍色,弔腳樓的柱子和欄桿圖案取紅色,圖案中的梧桐樹、男女人形、布穀鳥、蓮花等圖案,也都代表吉利祥和,顯現了瑤胞生活的喜慶吉祥和恬靜怡然。
  瑤族特色村寨建設漸入佳境。據統計,2010年—2013年,乳源建成35個瑤族特色村寨,約1100戶、4531人;2014年在建特色村寨有11個,約575戶、1783人,還計劃將1451戶搬遷安置到縣城及乳桂線附近。為此,2009年,乳源把必背鎮必背口村作為第一個特色村寨創建活動試點;2013年,必背口村、“八一”新村、“政研”新村等3個特色村寨被省民宗委列入“全省優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並向國家民委申報爭取列入國家“十二五”時期打造1000個特色村寨的建設項目。現已申請國家民委驗收的必背口村、“八一”新村、東下山瑤族新村等三個村寨已列入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名錄之一,並已完成了網上公示。
  筆者還瞭解到,乳源適時提出了打造幸福村居示範片。該示範片主要以省道250線乳城鎮至桂頭鎮公路為軸線,由沿線25公里內的5個鎮、30個行政村組成,建設的總投資達到4.4億元。目前,在建和建成的有25個新村,惠及農戶1825戶。到2016年完成“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後,整個示範片新村將達到40個,涉及農戶3544戶。
  屆時,乳桂線幸福村居示範片不僅有瑤族特色名村,也有嶺南客家特色名村,如顆顆明珠交相輝映,蔚為大觀。
  ■區域觀察
  “馬上”有新居 還要住得穩
  受益於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的交通便利,也乘“雙轉移”戰略的東風,近年來,乳源走在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前列。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更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乳源災後重建、“兩不具備”貧困村搬遷安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讓人覺得“源頭有活水”,更能彰顯出瑤族特色。
  筆者也註意到,雖然越來越多的瑤族同胞在馬年“馬上”有新居,但如何住得穩、過得好仍是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令人欣喜的是,瑤族同胞在進行傳統耕山作業的同時,也將目光和著力點放在發展種養和農家樂上來。
  在必背鎮,雖然聲名遠播的瑤山規模養豬場和養豬協會的辦公樓都已被沖毀,養豬協會帶頭人、黨的十七大代表瑤胞鄧素梅的家一樓也被泥石填滿,但瑤胞依然堅持養豬,以求慢慢恢復“元氣”。王東告訴筆者,“山區恢復生產難度很大,洪水一衝,連基礎都沒有了”,所以鎮里引導瑤胞種植茶葉,利用樂昌沿溪山茶廠在必背的80畝基地和加工廠,瑤胞不必自己加工茶葉就直接賣茶青;有的地方還可以改種桃樹,既可讓游客欣賞,也有桃子收成。
  而雕子塘新村在建成後,不僅將大大改善全村60戶瑤族同胞的居住環境,還將與東莞瑤族新村、東下山瑤族新村、斜嶺瑤族新村等村莊聯合打造瑤族生態旅游文化長廊,大力發展瑤家樂、瑤繡等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產業,並將建設成省統一戰線示範村。乳源還將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從民族風情、自然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等多方面、多層次對“八一”瑤族新村進行綜合開發,力爭把該村建設成為鄉風文明、生活寬裕的“中國瑤族生態第一村”。
  目前,乳源已明確圍繞推進瑤繡產業化、做大瑤繡品牌的發展思路,加大對特色村寨瑤繡傳承保護和發展力度,由傳統單一的瑤族服飾培育延伸到瑤繡裝飾畫、台式飾品、挎包、掛件等系列產品,進一步發展壯大瑤繡產業;引導村民加強對彩石的深加工,發展彩石配座、加工、銷售行業,壯大集產、銷、賞為一體的彩石產業鏈,擴大乳源彩石文化的影響力;推進“支部+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組織,合理整合或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村民發展經濟用材林生產,發展油茶、西瓜、芒鼠、山羊等種養業,打造“瑤家腊肉”“苦爽酒”等傳統美食品牌……
  2
  振興民族教育 保護民族文化
  今年1月,就讀於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的乳源瑤族大學生盤樂燕致信朱小丹省長,感謝省政府的好政策圓了她的大學夢——2013年4月,省政府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大力度資助我省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上大學的通知》。不久之後,盤樂燕又收到她大二學年的1萬元資助金。
  筆者瞭解到,乳源立足民生,著力化民困、解民憂,以發展和改善民生為根本,推動民族事業的全面繁榮。
  教育優先建設全省首間民族實驗學校
  據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趙天聰介紹,乳源民宗部門加強與縣信訪部門的溝通聯繫,準確把握了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家庭子女讀大學難的實際,聯合向省、市有關部門反映,並通過組織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家長參加朱小丹省長網絡視頻接訪和在韶關惠民社區面對面接訪,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民宗委對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讀大學難”問題的高度重視。2013年4月,省政府專門出台了《關於加大力度資助我省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上大學的通知》的相關政策,較好地解決乳源和全省少數民族家庭學生“讀大學難”的問題。目前,乳源共有179名大學生符合享受專項資助金,其中大一學生90名、大二學生89名。
  一直以來,乳源對民族教育的發展“高看一眼”,高標準建設乳源高級中學、乳源第一小學和全省首間民族實驗學校及改擴建一批鄉村學校,併在縣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撥出500萬元,實施貧困少數民族學生住宿生活費補助工程等5個百萬工程。2009年以來,累計投入3.3億元實施教育創強工程,城鄉教育教學環境明顯改善,並於2012年成功創建成為全省民族地區首個、韶關市首批廣東省教育強縣。
  目前,乳源第一小學有在校學生3373人,其中瑤族學生252人。
  筆者瞭解到,吳春騰在今年2月17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就對開學工作情況進行調研。當他得知乳源金禧小學運動場小、滿足不了1700多名學生的文體活動需求,尤其校門口道路交通在放學時段堵塞嚴重時,當即要求相關部門深入查擺存在的問題,儘快解決阻礙學校發展的瓶頸和群眾關心的問題,確保辦學條件上一個新的臺階。吳春騰說,縣裡將對金禧小學和鮮明小學進行改造或拆遷,努力建成乳源縣第二、三小學,“隨著對教育佈局調整的優化,乳源民族實驗學校將不再開設小學部,但瑤族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仍可在縣城就讀”。
  保護傳承每年堅持舉辦“十月朝”
  值得註意的是,在乳源民族實驗學校旁,就是2013年12月建成的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重視民族教育的發展,與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原本就是一脈相通的”。該博物館建設用地面積29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89平方米,高2.5層,設置乳源瑤族民俗文物陳列廳(過山瑤風俗展)、乳源歷史文物陳列廳(乳源人文歷史展、出土文物展)、多功能展廳等,目前有館藏文物1529件(其中二級文物8件、三級文物50件),藏品以瑤族生產生活用具、服飾刺繡、文化藝術、宗教法器、古籍等瑤族民俗文物和乳源出土文物為主。為保護傳承瑤族“拜盤王”傳統習俗文化,博物館一樓居中位置還建起了盤王紀念館。
  據介紹,乳源加強瑤文化保護傳承,成立世界勉瑤學術研究基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拜盤王、瑤族刺繡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創新舉辦第十一屆中國瑤族盤王節、世界瑤族公主等節慶活動和每年堅持舉辦“十月朝”系列活動,乳源瑤族“十月朝”被評為廣東省群眾性文化活動優秀品牌,打響了“世界過山瑤之鄉”品牌。加強瑤族特色文化精品創作,瑤族刺繡參展上海世博會,“乳源瑤歌——世界過山瑤文化歷史百米長捲”獲“世界最長的瑤族反面刺繡”稱號,瑤族合唱團獲第九屆百歌頌中華歌詠比賽金獎;加大對瑤族刺繡、瑤山彩石等民族特色商品的開發,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觀賞石之鄉”稱號,瑤繡、瑤歌、瑤舞等文化符號在國內外競相亮相,瑤族文化逐步走上了市場化、產業化道路。乳源中醫院為傳承民族醫葯文化,還於2012年3月開設了粵北地區首家瑤醫瑤藥門診,促進了瑤醫葯特色療法的應用與推廣。
  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民族體育結出碩果纍纍。乳源成立了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基地,成功籌辦了廣東省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乳源賽區賽事,成功舉辦了全省首個瑤族農民運動會。打造民族體育精品項目,建成省級民族龍舟基地,組建瑤族龍舟隊和押加隊,民族體育代表隊先後在全國、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奪得57金、37銀的佳績,多次被授予“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稱號。
  ■縱深
  乳源“四堅持”挺舉民族地區共同繁榮夢
  地處粵北山區乳源瑤族自治縣是廣東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近年來,乳源堅持從民族地區的特色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突出“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圍繞實現科學發展的夢想,依托山區生態、民族文化“兩大特色優勢”,積極探索後發少數民族地區科學發展新路子,推動民族經濟文明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至2013年間,乳源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從33.41億元增長到58.1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2.38億元增長到4.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580元增長到8393元,分別增長了74.2%、81.5%和83.2%。縣級財政綜合增長率在全省各縣(市)的排名由64位躍升至第3位,縣域經濟得到了科學發展,在全國自治縣(旗)的綜合排名從69位上升到28位,先後榮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範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廣東省旅游強縣、廣東省教育強縣等20多項榮譽稱號,4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2013年1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自治縣(旗)科學發展示範縣”稱號。
  縱觀該縣的發展歷程,就是乳源縣委、縣政府彙集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唱龍頭戲,樹民生旗”,充分利用民族特色優勢,取得了科學發展的輝煌成就,挺舉起了民族地區共同繁榮的美好夢想。
  堅持“走生態路”。乳源開闢一條調整增長與生態優化“雙贏”、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兼得”的綠色崛起道路。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引進農業龍頭企業11家,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21個,建設京珠高速公路沿線特色種植和乳桂線生態觀光農業長廊兩個特色產業帶,建成生態農業項目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6個,種植面積達12萬畝,19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誌認證,綠色食品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生態農業框架基本形成,綠色食品大量銷往珠三角及港澳地區,部分產品出口到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先後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示範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果菜無公害科技示範縣”。
  乳源突出“世界過山瑤之鄉”和“大南嶺”生態文化品牌,精心整合旅游資源,努力構築以自然生態、瑤族風情、佛教文化、溫泉休閑為主體的大旅游發展格局。開發建設近20處旅游景區,廣東乳源大峽谷、雲門寺佛教文化生態保護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成功創建“廣東省旅游強縣”,被評為“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游名縣”“廣東省旅游特色縣”。
  堅持“唱龍頭戲”。乳源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積極推進特色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打造現代工業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增強發展後勁。如今,東陽光鋁箔產業集群列入了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東陽光公司也由原來單一的化成箔產業發展為鋁箔、新材料、生物製藥、太陽能光伏、生態文化旅游的五大現代產業,實現“從一個企業轉型到企業集團,從一個行業拓展到跨行業、多領域,從一個產業鏈變為多個產業集群”的倍增裂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箔、化成箔和親水箔生產基地。
  ●撰文:賴南坡 乳民宗 李新華 攝影:鐘華 成平華 編輯統籌:李勁  (原標題:瑤漢一家親 共築“五彩”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swgje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